当前位置:小说> 书库> 极简孟子传

极简孟子传

来源:网络

状态:连载中

作者:郝胜男

主角:孟子孔子

微信阅读


精彩内容阅读

“心”之所思在前,而具体之行为在后,所以修身的重点在于“修心”;修身又是齐家、治国的根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做到改造社会,相反,又以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来达到由外及内的来改造一个人。虽然这两种方法步骤不同,但它们实际上是一个完整而统一的内部修养循环系统,充分体现了“内圣之道”的精髓,如果将这点做好了,那么“家,国,天下”的事便会进行的非常顺利了。

孟子将四心当作是衡量完美人格心性的标尺,如果一个人没有同情恻隐之心,羞恶知耻之心,礼敬谦让之心,褒是伐非之心。那这个人就是一个心性不完整的人,一个冷漠不仁的人,一个不合格的人。

在孟子看来,四心四端是人内心天生就有的心性,只不过有时会隐藏起来;但是孟子同时也认为这也有后天培养的作用:因为四心只是这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范畴的开始,是苗头,还是很柔弱的,如果不下功夫加以培养扩充,那么就会很容易夭折。

四心说到底是人的自性,那么恻隐之心,就应该是人人都有的。当有小孩掉入水中,有贫穷的人身患重病,都会有人冒着生命危险下水救人,以及慷慨解囊相助的;看到饱受战争之苦的人民会生同情心,看到生活不能自给的乞讨者会施以财物,爱护动物,关注小虫,这些都是恻隐之心的具体体现。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指的是不经意间做了错误的事情,内心有羞恶负罪的感觉。古代很有名的例子便是廉颇负荆请罪,周处除三害,等等。如果今天做了错事,内心有良知的人就会表现为有羞恶负罪感,而那些没有良知的人,则表现的无动于衷,甚至是以耻为荣。

辞让之心,人皆有之?在古代不仅有“让则相容,争则相斗”的理念,更有尧舜让贤,孔融让梨的著名典故。尊老爱幼,扶危济困,相谦相让的事例确实有很多。如今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能够很好的传承下来,在公交车上主动给老弱病残孕让座,等等,诸如这些小事体现出的是辞让;而只要涉及到自己的根本利益就会当仁不让,这些体现出了相争。像亲兄弟争房产,姐妹争家产,等等,都是斤斤计较,寸步不让,有的甚至闹上法庭,最终得到“义断亲疏只为钱”的结果才收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将一个人是否有判断对错的心看作是智慧的开端。能否判断是非,体现了一个人智力的高低,道德素养的厚薄,知识的深浅。有的人不具备这些综合能,或是这些能力较差,则体现出没有正确的是非观。他们的表现是要么跟随别人的说法,要么将错看作是正确的,将正确的看作是错误的。

可以说,虽然是两千年以前的思想,但是孟子的四心四端说,在如今的社会仍然具有现实的启迪和指导意义,如当今的“八荣八耻”观就明显地吸收了四心四德中的某些合理因素。

您的位置 : 小说> 小说库> 极简孟子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