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昇再现:汉字印刷革命与“北大方正”

来源:网络

状态:连载中

作者:70周年专题

主角:

微信阅读


精彩内容阅读

怀着这种令他激动的想法,冯・诺依曼很快来到宾夕法尼亚大学,投身到研制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的工作中。

果然,过了不久,冯・诺依曼就提出了“存贮程序”的概念。

王选还发现,微程序的创始人维克斯也具有数学和无线电两个领域深厚功底的。

1946年夏,当维克斯33岁的时候,发生了被他称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他接到一个电报,邀请他参加莫尔电机工程学院的计算机培训班,主讲人是埃克特和毛奇利,当时他们的名字还鲜为人知。

那天,维克斯去晚了,只听到后半部分的课程,但世界第一台计算机的成就和新的存贮程序计算机概念给他留下极深的印象。维克斯灵感突现,立即回到剑桥大学着手研制工作,发明了第一台微程序结构的计算机。

王选后来说:

最使我激动不已的是1961年初看到的关于Atlas计算机的一篇不到一页的简短报道。Atlas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20世纪50年代末研制的一台大型计算机,每秒运算高达几十万次,支持多道程序。主设计师叫汤姆・基尔本(TomKill9U111)。他精通程序,又有很出色的无线电才能。由于英国当时比较穷,用不起超大容量的磁心存贮器,基尔本只用了16K×48位的磁心存贮器,再加上第二级90多K字的磁鼓存贮器,首创了虚拟存贮器。同时,又以极大的魄力用晶体管分立元件来实现了这一创新的方案。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从中我总结出一点:20世纪50和60年代计算机硬件方面的很多高招都来自程序和应用(后来叫软件)的需要,硬件和软件的结合给计算机体系结构带来一系列的突破。可见,程序和应用对硬件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只掌握硬件设计,不懂得程序和应用,照样产生不出创新的想法。看来,这就是创造的源泉。

就在1961年,王选决定:从硬件转向软件,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以探讨软件对未来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影响。这是王选又一个产生前瞻意识的远见,因为当时整个中国也鲜有人这样做。

直到后来,他一直把这称作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因为,从那以后,王选找到了产生创新思想的源泉。

接触照排科研项目

1961年夏天,正当王选在如痴如醉地工作时,由于长期的饥饿和劳累,他病倒了。

经过一年的治疗,他的病情不但没有好转,还一天天加重了。迫于无奈,王选于1962年夏天向学校请了长期病假,回到了上海的家中。

在上海养病期间,王选仍然不断吸取新知识,还不时地向复旦大学的许自省和施伯乐两位老师请教问题。

两位专家非常热心地对他进行指导,这让王选学会了调试手编程序的相关知识。

您的位置 : 小说> 小说库> 毕昇再现:汉字印刷革命与“北大方正”
返回顶部